盐阜老区 百世流芳 ——“烟标万里行”盐城采访随记
行盐阜老区
我们从任丘出来时曾说:此次出门凡事要三思而行,谨慎行事,尽量少交“学费”。所以,这时我们就是不理睬,也不随便搭话。那两个“说客”还不厌其烦紧随其后:“车马上就要发了,七点是最后一趟车了,绝不忽悠你们。前面有车送到长途车站,到底去不去呀”。
我俩还是不理他们,就打电话给郭建戎,又落实了去盐城的车次、时间、票价。随后对跟在身边的“说客”说:票价没有100元,我们自己去车站。那俩人一看没戏了,气哼哼的走了。
在雨中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长途汽车站走。皮鞋彻底湿透了,黏糊腻歪的真不好受。到了车站一问,去盐城最晚一班是七点钟,票价96元。现在已经没车了。这么一来,我俩有些太小心了,人家“说客”只赚4元钱,没有太大的欺骗性。
坏菜了,这回小心出大错了,连夜到不了盐城。如明早再走,这样在盐城只有四个小时(下午)的考察采访了。想想不能这样,还得走。这时有个女人过来搭话:如果你俩去盐城,我安排车去追长途车,还能赶上。我俩一听二话没说,跟着就走。七拐八弯地来到一个广场小娇车前,将行李放存尾箱后,人家一锁说了:送到长途车上每人138元。张守鹏当下急了,跳下车吵吵说:不走了,不走了。这不是黑人吗?嘿,这下可好,人家不急不慌不给你拿行李,你走不脱。这回可让“黑人”黑上了。我俩软硬搭话开始求人家了,算计来算计去还是把自己算进“瓮”里了。直到又来一个人说解了半天才让我俩离开了。
从到滁州的一天忙乎,至此还没有歇歇脚喘口气,我俩都有些累了。张守鹏不想走了,也不想去盐城了。我紧急给郭建戎打电话通报情况。郭建戎告知三点:一是先住南京,明早乘车来盐城;二是盐城各界早已准备和等候,不能不来;三是从盐城考察后同去杭州,车已联系好了。在杭州活动也已安排妥当,不然不能同行了。
这样,在南京住下,第二天早上去盐城的事就这样定了。你看看吧,出个门多不容易啊!
吃过中午饭,郭建戎立即安排顾寿义、王继柏带我们去参观顾寿义的“顾吾书社”。此次来盐城,郭建戎作了精心安排,时间议程有条有序,看得出他对“烟标万里行”到盐城是极为重视,也颇费了心思。只是时间稍显紧张了。
“顾吾书社”也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发源地,只要上网一点书屋的名,铺天盖地都是他们的报道、文章和纪实,太多了。这说明他不是一个“小人物”了,而是相当有名气的“草根明星”了。
顾吾书社比起夏天德的“雷锋资料展览馆”地理位置敞亮一些,位于盐青路65号沿大街的一条巷子内。走进这个书社,三间书屋还连着后院的小宾馆,是个“文化经济体”式的组织机构,书卷味十足。
这个书社现代化味道也十足,有传真电话、咨询热线、QQ号码、新浪邮箱。还兼有《中外管理》杂志社江苏工作站、《吾园》编辑部、盐城收藏家协会书刊委员会、书社文化服务有限公司等等。顾寿义身兼数职,有社长、执行主编、主任、董事长等“高级职务”。顾寿义等人的文化传播成果及巨大成就,让我们耳听目睹后,相当的“汗颜”。
中国南北的人文素养,历史渊源不止是“栽花美丽,植树环保”般的概念,而是以“文化拯救民心,以文化推动收藏”的大手笔;不似某些收藏项目的“孤单”与“冷漠”,俨然世外桃源般自我欣赏。而顾寿义等人的义举却将“文化的落寞,收藏的冷僻”转变为了“珍惜、感恩、回报”文化人过程。这种文化逻辑就是“一盏烛光带来一室光亮。”
顾吾书社成立于1980年6月11日,是顾寿义、蔡万泉、柏登宏三名工人自发自费创办的,初名是“瓢城新蕾读书社”,是中国第一家工人读书社。
1980年9月,国家文化部部长、文坛巨匠茅盾先生两度致信,亲赐社旨并建议改社名为“顾吾书社”,一取“鼓午 ”之谐音,二合“顾全众需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社旨。
30多年来,顾吾书社,工作平凡,经历传奇。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、孙家正、马文瑞、张劲夫、顾秀莲和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、王震、彭真、曾忠等亲切关怀。顾秀莲副委员长、周克玉上将、陈昊苏会长等亲临视察,文坛巨匠矛盾、周薇峙、贺敬之、魏巍等致信指导,臧克家、刘白羽、张岱年、丁芒、杨沛霆、李燕杰等贤达赠书题词。
崔跃刚、张守鹏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和辉煌成就,翻看着散发书香的几万册图书、杂志、报刊、图册,欣赏着一幅幅名人题词、书法、信件、寄语,这是多么大的“精神粮库”啊。在当今“人人都有麦克风,人人都是通讯社”的新闻媒体时代,网络舆情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,情态宣泄,思想碰撞的集聚“潮期” 。在这里却有一种正能量,揚其长,避其短,兴其利,高看一眼,深看一层,打造了一座常胜不衰的文明文化之绿色家园。
特别是30多年来,顾吾书社,扎根基层,贴近时代,发挥自身特色,融入主流媒体,得到了中组部、中宣部、中央政策研究室、解放军总后勤部、国务院办公厅、文化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总工会、全国文联、中国关工委等机关部门的高度关注。得到了新华通讯社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人民日报、《求是》杂志、光明日报、半月谈杂志、中国青年报、工人日报、中华英才杂志等重要媒体的殷切指导。省市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、部队院校、大中小学、乡镇社区、企事业单位等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。
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赠勉道:“歌声未歇书声起,书声起处有顾吾;敬业乐群春争秋,勤学苦读寒与署。精神文明亮色添,英雄主义辉煌铸;新天新地新世红,新的长征多鼓午。”
在书社的另一屋,我们还见到一个告示牌,上写到“顾吾书社八零创,广大市民纯自发,始终无悔公益心,书文会友觅同行,矛盾诸贤亲赐名,国内首创好节义,因您爱助艰勉存,迫于窘况坦告友…….”
一,
二,
三,
四,
五,
六,
七,
八,
九,
顾吾书社就是在这样一位“领袖级”的人物领导下,与海内外近百家强势主流媒体形成了互通密联的读、听、看、评、研的“文化管道” ;为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关创意策划;为各阶层的弱势群体雪中送炭,扶危济困;为生理疾患、心里隐忧的中老年、青少年进行一对一咨询疏解;为化解社会人际矛盾,构建和谐尽锦薄之力,始终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有识之士、大家名贤的呵护,声誉渐远。
顾吾书社,可以说已成了不在编的“党政工团妇”组织机构。他们的办社理念是:愿带你进入书香世界,愿成为你汲取知识获得创业智慧与讯息的园地,愿成为你心灵与精神的家园。
“悠悠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顾寿义及他的同伴们既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,也有酸甜苦辣的精神压力。就如《吾园》社刊报道:这里,有书香袅袅;这里,有乡情浓浓;这里,有不失创优的新讯息。”
顾吾书社就是在这样一位“领袖级”的人物领导下,与海内外近百家强势主流媒体形成了互通密联的读、听、看、评、研的“文化管道” ;为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关创意策划;为各阶层的弱势群体雪中送炭,扶危济困;为生理疾患、心里隐忧的中老年、青少年进行一对一咨询疏解;为化解社会人际矛盾,构建和谐尽锦薄之力,始终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有识之士、大家名贤的呵护,声誉渐远。
顾寿义、王继柏、苏定彦、代滨与崔跃刚、张守鹏的顾吾书社短暂相聚,又得到了顾寿义赠送的《铁血丰碑》画册和《吾园》社刊的创刊号。捧着沉甸甸的礼物,崔跃刚、张守鹏心里敞开了一条光明之道——
那就是:无论是搞收藏还是搞公益,路要这样走,事要这样做,人要这样活!
崔跃刚、张守鹏在这里还拜会了盐城烟标收藏家苏定彦。这个“老苏” 真实在,气喘流汗地抱着三大摞烟标集,不知从多远赶了过来,共同欣赏了老苏的珍品烟标,让我们大开了眼界,还共同交流了收藏烟标的体会,后合影留念。遗憾的是崔跃刚的《烟标,爱你没商量》及《潜山烟标》会刊“没货”了。张守鹏的《群鹰轩随笔》一书也有计划,有幸赠送给了顾吾书舍和郭建戎两本。
盐城的红色收藏活动,他们有几个特点极为突出。一是都以个人家居或租用房做为展览馆、陈列馆、书屋等。全面体现了“自力更生,自创条件,自建基地,自投资金”的办馆理念,基本上不花集体的资金和投入,其精神奉献可嘉,二是收藏者都是从烟标收藏开始,逐步拓展为红色收藏,而且立足点、着力点、突破点选择的非常准确到位。展览的形式、内容、成果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;三是在展览的过程中,他们有自办的刊物、活动纪念图章、自制的光盘、业余摄影师、老人撰稿人及宣传网站、杂志、橱窗、图书等,其规模令人叹为观止。每次活动都有报社、电视台的跟踪报道,社会影响巨大。